
憂國憂民的呼召與使命
《尼希米記》開篇,是一個沉重的消息。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、城門被火焚燒、百姓飽受凌辱。這不僅是城市的破敗,更是民族尊嚴與屬靈生命的低谷。尼希米,雖身在波斯王宮,卻因聽到家鄉的苦況而深受觸動。
今天,我們或許沒有看見實體城牆的廢墟,但在我們的家庭、教會、社會與國家中,也能見到「屬靈城牆」的裂縫與荒涼。尼希米的反應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:他不只是嘆息,而是進入禱告,並預備自己成為神手中的器皿。
聽聞耶路撒冷荒涼的消息(尼1:1–3)
「他們對我說: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,受凌辱;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,城門被火焚燒。」(尼希米記1:3)
對尼希米而言,這不是一則遠方的新聞,而是切身的痛楚。他雖然在外邦有高位(波斯王的酒政),但他的心與神的子民、與神的城連結在一起。
這提醒我們:真正的屬靈領袖,不會因環境安逸而忽略神國的需要。即使我們身處平安,也要敏銳於神國與人心的狀況。
耶路撒冷城牆的毀壞,意味著城無防護、民無保障,也象徵屬靈生活的崩塌。當神的子民失去分別為聖與真理防線,就容易被世界的價值觀攻陷。
尼希米為國禁食認罪禱告(尼1:4–11)
「我聽見這話,就坐下哭泣,悲哀幾日,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禱告。」(尼希米記1:4)
尼希米的反應很直接:哭泣、悲哀、禁食、禱告。他沒有立刻寫信給君王、召集會議或制定計畫,而是先到神面前。因為他知道,若沒有屬靈復興,就沒有真正的重建。
他的禱告有四個重要特徵:
- 敬畏與尊崇 —— 他先承認神是守約施慈愛的主(1:5)。
- 承認與悔改 —— 他不把責任推給他人,而是說「我和我父家都有罪了」(1:6)。
- 記念神的應許 —— 他引用摩西律法中神的話(1:8–9),求神憐憫。
- 求差遣與幫助 —— 他求神使王施恩於他(1:11)。
尼希米的禱告不只是情感宣洩,而是具體行動的預備。他先讓自己在神面前對齊,再去面對現實的挑戰。
禱告中的呼召:從關心到行動
許多人聽到壞消息時,會感到難過、會為之禱告,但停留在關心的層面。然而,尼希米的禱告帶他進入更深的呼召——他預備親自回去重建城牆。
屬靈的呼召,常常是從代禱開始的。當我們在禱告中被神觸摸,我們的心會不再滿足於「為別人祈求」,而是願意「自己成為答案的一部分」。
這意味著,我們要放下自己的舒適圈,進入神要我們去的地方,即使那裡充滿挑戰。
結語:憂國憂民的呼召與使命
尼希米的故事提醒我們:真正的使命感,是從神的心出發。他不是因為有權位才去幫助,而是因為神的榮耀與百姓的需要催逼他。
今天的我們,或許不是重建實體城牆的人,但神呼召我們成為「屬靈城牆的建造者」——在破口中守望、在荒涼中扶起人心、在罪惡中傳遞盼望。
「你若不為自己圖謀,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,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?」(以斯帖記4:14)
願我們像尼希米一樣,敏銳於神國的需要,願意因憂國憂民而禁食禱告,並且準備好回應神的差遣。因為復興的起點,永遠在於有人願意跪下禱告,然後站起來行動。
CGM高雄主大永教會誠摯邀請您,透過鄭明析牧師每日證道,深入品味 神的話語。
無論您身在何處,都能感受基督教福音宣教會所帶來的豐盛恩典,讓信仰滋養心靈,更新您的生命。
令人感動的精神和行動力
回覆刪除阿們~尼希米先知因為很愛自己的民族,帶著神賜下的使命行動~
刪除